茶话

刚读完《酒人酒事》,又找来本《茶人茶话》,也算是将休闲进行到底。与喝茶比起来,喝酒更讲究个强烈热烈的氛围,酒桌上多是脸酣耳热,胸胆开张,汉子们酒过三巡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音,不喝个人仰马翻不足以尽兴,而闷酒是最喝不得的,情感不好时酒就成了穿肠毒药。喝茶则是修身养性的,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浆醋茶”,可见茶在生活中占着很大年夜的比重,一家子过日子,姜武玦爱姜玛丽酒或许不喝,但茶是断断少不得的。有钱的人家喝茶有诸般大雅的讲究。

穷老百姓喝个茶叶末也很滋润,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因盖房子一时经济困窘老妈还用炒过的蚕豆壳来给我们泡水当茶喝,此刻想起来还觉得别有风味,比起大年夜红袍也不减色。中国人于喝茶上的讲究比酒还多,没有必然研究和生活高度的人是决然写不出三四五六的,不单说此中的文化底蕴,只那些茶叶的分类,茶具的考究,茶礼的辨别,就是泡茶的水都有几多种详而细之的描述,姜武玦实在是使人目炫狼籍。可中国人种出来的茶,倒成全了日本人的茶道,这实在是令国人愤恚。

不过在一般中国人眼里,所谓的日本茶道就是一个涂脂抹粉的和服妇人,在榻榻米上倒腾半天,端出酒杯大年夜小的一小蛊液体,相较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年夜精深,这等小家子气,实在是要有点耐烦和闲心的人才能消受。对喝茶,我实在是没法着墨,对我这种贫民家的女儿来说,那些“老君眉”、“枫露茶”实在是太过遥远,姜玛丽更别说还要用梅花上的雪来烹煮了。我对喝茶的养成只是从小在父亲的大年夜茶缸里,趁茶不烫时喝上几口。父亲只好龙井一味,于是我也只爱龙井。

这几年因为哥哥在闽南的缘故,对铁观音、普洱也有所接受。我生平做事只追求个感触感染,并不在细节上过度寄望,只是爱摆弄文字的人,相信无人不爱茶的清幽,古往今来,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成全了几多传世佳作。“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一杯清茗里包含着几多哲学;“茶可以清心也”,提神醒脑,陶冶情操,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朋挚友。学生时代我经常的一本书、一杯茶的坐上一整个下午,而对外面风行什么衣裙却从不关心。我想这也就是我酒友还能说上几个,茶友却一个也想不起来的原因吧。“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喝茶对我来说是私人的,虽然酒楼茶馆在哪个城市里都不少。

但我喝茶基本都是自斟自饮。有时朋友来时嫌家里不太便利也会去茶馆坐坐,或酒后也会找个茶馆随大年夜家打打牌发散一下余兴,但那只限于招待应酬,真正要静下心来喝茶还是自已在家的私人空间。虽然“松风煮茗,竹雨谈诗”会添人雅兴,助人清幽,但对平头老百姓来说毕竟不太实际,也可贵有那样的机缘,就是街头茶馆里高昂的消费也是等闲去不得的。此刻市面上多是福建货在假充西湖龙井,有句话说的好,要将地摊货穿出大年夜牌的感触感染,我想这就是中国典型的阿Q精神。张爱玲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世,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

岁月江山,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洁净。”那么我想,能在家里将一杯通俗的绿茶喝出西湖龙井的感触感染,也算是达到了一种境界。这个夏天因皮肤几次的过敏,酒不能喝,吃的工具也多是平淡无味,再喝上三两杯清茶,只觉得嘴里都要淡出鸟来,真想呦喝上三两人喝酒去,再叫上一桌麻辣的川菜。只是酒虽号称是食粮精,但绝不是越喝越年青,没听说吗?世界卫生组织查询拜访了很多国度的各种饮料,最终认定茶是最佳饮料,茶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延年益寿,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为身体计,为摄生计,只能以茶代酒,敬一敬天地和我那已然长眠的老父亲。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