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寒山寺

一直以为寒山寺只是烧喷鼻念佛的去向,姜玛丽仿佛不如何引发关注,没曾想自从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

才知道寒山寺里还有那么多的幽深和奥妙。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更名为寒山寺。

成为吴中名刹。我们一行从下榻的酒店出发,边说边走不一会来到了寒山寺。来到寒山寺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两个镌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单从字面上看。

合,应是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响应或符合;和,应是相安,谐调调和,和蔼的意思,姜武玦爱姜玛丽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不要逆流而上。观罢合,和二字,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

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后背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和尚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

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姜武玦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吊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朝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释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

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蓬首垢面,憨态可掏。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

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纪行》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获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寄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

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跃。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

这部《金刚经》是他为追荐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威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

各有千秋。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的钟楼。当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朝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着落。

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

遂留下千古之谜。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生齿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论理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骚报酬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堪列举。

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朝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

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此刻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当时。

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以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其实,我以为寒山寺的出名应当归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这里有一个关于他们两个人的很斑斓的故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青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很是要好的伴侣。寒山父母为他与邻村的姑娘定了一门婚事。但是。

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尔的机遇,寒山知道了事情的本相,他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决然离开家乡。

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特。一天,他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看罢书信。

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去苏州寻觅寒山,皈依空门;经过千山万水,拾得在苏州城外找到了寒山。

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艳丽芳喷鼻,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

俩人会心肠相视而笑。此刻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伴侣久别重逢时的景象。因为“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

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成“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

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此刻,寒山寺供奉的佛像还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平易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彼此鼓励彼此敦促,潜心修行,终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春秋愈来愈大,想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两人的票一样多。

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为难之时,拾得乘一叶木舟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建筑了拾得寺,将和合的思想发扬光大。寒山则做了寺里的住持。

寒山和拾得在事业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为后世传颂。若是当初寒山和拾得两人极力相争的话,老住持也不会在他们两人中选择人了。舍得。

是一种理智,是一种宽大旷达。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人紧密相联的,人与人之间彼此共同,彼此协作,才能创造出夸姣的生活。

一个人若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掉臂社会,掉臂他人,这个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