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忆古今

驱车北行,我向期待已久的龙门石窟奔去。­ 龙门石窟,始建于南北朝期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也把精湛的石窟佛像雕刻技艺带到了华夏,从此,伊河两岸出现出无数能工巧匠,他们在北魏至隋唐百余年间,姜武玦爱姜玛丽一锤一凿,穷年累月。

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凿刻出了一座直到今天仍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宝库。­ 汽车沿河而上,不多时便把我们送到了景区年夜门口,景区年夜门上篆刻着陈毅元帅手书的“龙门”两个苍劲有力的年夜字。导游介绍道,此地古称伊阙,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名龙门。50年代陈毅元帅曾陪外宾来此,赏石窟佛像、观江山形胜,遂留下墨宝流传至今。­ 我听到“伊阙”二字。

似乎有点熟悉,但一时没想起来,也并未在乎,随人流向景区内走去,千余年的年夜小佛像展此刻了我面前,每一个佛像似乎都有他的故事,姜玛丽每一个佛像似乎都有他的历史,有的沉稳肃穆,有的慈爱和蔼,看到它们的精美水平,想到它们的悠长历史。

我不由赞不绝口。这时候,我又看见旁边的山崖上雕刻着“伊阙”两个年夜字,脑海中似乎又呈现了甚么。不一会,我来到龙门石窟标记性的融宏伟和娟秀于一身的卢舍那年夜佛前,看着她嘴角那一丝如有若无的微笑,再看看她身边怒目圆睁的金刚力士,我脑子中轰然一声,忽然明白了“伊阙”二字背后的含义。­ 卢舍那年夜佛嘴角露出一丝讥诮,似乎在说:“才想起来。

真是痴钝啊”。­ 伊阙,姜武玦哦,伊阙。­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与现此刻此地平和的气氛格格不入的一幕,是残酷的、乃至是血淋淋的一幕。­ 年夜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以异常精练的语句如许记载这一幕:“(秦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

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短短26个字,揭示了如许一件事:两千多年前,就在伊河两岸、龙门山下,被称为伊阙的这块处所,产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年夜战。战国初期强盛一时的韩、魏两国24万精锐部队,在这里被一个刚刚出道叫白起的秦国将领率军歼灭了。24万勇士的鲜血染红了伊河!24万勇士的骸骨铺满了龙门山!这一仗。

完全粉碎了韩、魏两国染指天下的大志壮志。这一仗,同样成绩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代名将白起的赫赫申明。­ 《中国战典》对这一仗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公元前294年,经历了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大志勃勃的秦国,为实现金瓯无缺的梦想,出兵攻打地处华夏腹地的韩国,一名叫白起的年轻将领初战告捷,打下了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威胁到了韩国首都新郑(今河南荥阳)的门户—伊阙。

韩国朝野震动,派出年夜将公孙喜率本国军队和邻近的魏国救兵构成联军出兵伊阙,与秦军坚持。­ 面对兵力超越本身一倍的敌军,白起其实不慌乱,深通谋略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联军一个致命弱点:两个国家的军队都想保存本身的实力,都但愿另一国军队先与秦军交战,待两边打得筋疲力尽后本身再坐收渔翁之利。韩、魏两军同床异梦,就给了白起可乘之机。

他以一小部分部队佯攻韩军,吸引公孙喜的重视力,集中主力一举攻破了魏军,斩杀魏将犀武。第一着棋到手后,主力取道魏营的标的目的绕到韩军年夜营的侧后,与佯攻的部队两面夹击,年夜破韩军,俘虏了联军主帅公孙喜,然后乘胜追击,连破伊阙等五座城池,24万联军授首,秦国年夜获全胜。经过这一场年夜败,韩、魏两国萎靡不振,再也反对不住秦国东进的脚步了。

­ 伊阙之战,与33年后产生的战国期间另一场年夜战—长平之战比拟,固然战争规模、歼敌数量都要小,但起码有两点是共同:第一,这两仗都是带有决战性质的年夜会战。从全部战国历史看,秦国统一天下最强劲的三个仇敌就是被称为“三晋”的韩、赵、魏三国。伊阙一仗,秦国打断了韩、魏两国的脊梁骨。长平一仗,秦国歼灭了45万赵国精锐。这两仗下来。

山东六国再没有可与秦国匹敌的军事力量,由秦国来统一天下同样成了定局;第二,这两仗,秦国主将都是白起。只不过伊阙之战时白起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长平之战时他已经是久经疆场、仇敌提心吊胆的宿将了。若是把白起的平生看作一首雄浑的史诗,那伊阙之战就是它精彩的开篇,而长平之战就是整部史诗的高潮!­ 谈起这位白起,后人常常有一种复杂的感触:一方面。

他是疆场上贤明的统帅,战无不堪、攻无不克,后人对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后人对他的残忍怒目切齿;一部《史记》,留下白起几多鲜血淋漓的脚印,“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四十三年,白起攻韩径城……斩首五万”,等等等等。

不堪枚举。且慢,还有最令人发指的,长平年夜战后,四十万赵国士卒投降,如何措置呢?四个字,“尽坑杀之”。何等地令人不寒而懔!四十万生灵啊,白年夜将军一声令下即是骸骨成山、血流成河,要知道这已经是放下了兵器的降卒啊,为甚么还要举起屠刀?难道,白年夜将军就没有听到那惊天动地的惨号?难道,白年夜将军就没有看到百万罹难兵士的家属眼中那仇恨的火焰?不。

白年夜将军听到了,也看到了,但他的铁石心肠已不为所动,他只是冷酷地看着那血红血红的年夜地,看着那山一样高的骸骨,淡撇撇地说一句:“打了败仗,能怨谁?”然后扔下几十万愤怒的游魂,径直打马拂袖而去。­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或者是冥冥当中的历史白叟听到了伊阙古疆场上二十四万孤魂野鬼不甘的呼号。伊阙年夜战八百多年后,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呈现了年夜年夜小小千余座美仑美奂的佛像。

在西天诸佛暖和的目光慰籍下,伴随着喷鼻火缭绕、梵唱低吟,这里的戾气逐步减退,英魂们满腔的怒火也逐步平复下来,化入这一片平和当中。今天,来到这里的人们,已感受不到那股冲天的肃杀之气,感受到的只剩下佛家慈和、沉寂、谦让的光辉和对至善至美的寻求。或许,这就是历史白叟把这片佛家名胜安放在这片古疆场的启事吧。想到这里,我再望着卢舍那佛那柔和的目光。

心中不由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愿你们安息,勇士们。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