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想写下悲凉的诗句
是不是是,当季节开始走到秋残,忖量的人就越来越少?是不是是,当一个人开始人生向暮,悲凉的心绪就越来越繁重?天气苍茫,暮气渐浓。院子里,姜玛丽繁茂的槐树榆树,蔫头耷拉地竖着脖子。树下蒲伏着贴在地面上的苜蓿乱草,软软地少了筋骨。
仿佛在夏天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金风抽丰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瑟瑟的风擦过,天气一会儿冷了起来。细雨天,姜武玦爱姜玛丽傍晚。一白发老人,骑着自行车缓慢行走着,下意识一惊。停下来,看着眼前那个佝偻的背影,斜着身子。
一拧一拧地远去。阴冷的风掀起薄薄的衣衫,构成空荡荡的旋涡,姜武玦忽闪忽闪。默默地看着,他消掉在狭长的小巷里不见了。就想起不远处,同样老了的父亲。父亲今年66岁了,人至秋境。天天,有着无所事事的孤单,有着被世界丢弃的恐慌。
在空旷的院里寂寥成一株植物。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守着偌大年夜的院子、满屋子豪华的家具和一颗大年夜杏树。也是暮霭里,一座渐次走慢的挂钟,滴答滴答,重复着无助的岁月。子女们鸟儿般的飞东飞西,忙碌而遥远。他不习惯也没有办法。所以像个顽皮的孩子,总是希冀自己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来引发孩子们的留意。有时他会抱怨和唠叨。
有时也会忘记我们的不好。但无论怎样,他的心仍然在这个城市那个城市上空漂荡,悬念和疼爱都化作天气预告里对阴晴雨雪的关注。日子漫长而重复,像一架精密的显微镜,他精微地放大年夜、发现、体味,一寸一寸丈量着。有些光阴只是一道极光,残暴而不久长。为此他越发的抱怨那些和母亲之间的恩仇,用厘米乃至毫米,来汇集余年的不甘和无言的荒凉。路口。
买蜂蜜的人担着担子忽悠忽悠,花香的味道四周漂荡。小时侯某种熟谙又久远的口腹记忆就回来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父亲买回的糖酥馍和油炸麻花,还有香甜的蜂蜜和油饼。那些记忆,跟着光阴的推移,感采却越发醇浓,种种味道就化成了一种情结。儿时的乡村也是一派安好。院子建在公路一边,记得房檐一边长一边短,错错落落。他和同事们大年夜声地划拳喝酒,谈笑风生。
厨房里热火朝天,屋瓦上盈满欢笑和富足。是的。富足,由于有父亲的尽力和支撑,我们的童年少年,一向是在优渥中度过的。昨儿去看他。夜色里,父亲在沙发上坐着,不断地唠叨着老单位的人事转变,家人的是长短非。我看着他,头发全白了,体态更黑瘦,背更加驼了。这个激动的老人,和昔时那个激情满怀的会计师、那个洋洋洒洒的吹笛抚琴者、那个四周闯荡的创业者,那个萧洒帅气的文人是同一个人吗。
多想知道,究竟是甚么神秘艰深莫测的力量,移山平海地把一个人从里到外变成另一个模样?他仿佛一向在极力挽留,到底能挽留下甚么?我所知道的,只是时候,惟其罢了。“豆儿怎么样?” “你买这些工具做啥?我这里啥都有,啥都有”。“我好着,身体也好。” 电视里,播音员激情地说着远方的大年夜事小事,声音在屋里荡来荡去。灯光下。
院子越发地安静而封闭。静若呆滞的气场中,一夕已老。寂寞,象月光,笼罩着他和他四周的一切。我没有说甚么,听他说。他停下来,然后,我们就成了两个静物,静暗暗地坐着。他和我,就是同一地平线,显现着的两种生命时候和状态,快着自个的快,慢着自个的慢。彼此隔岸听箫,恍若两个世界的乐章,声部分歧,无从交汇。沉默里有说话么?或者。
沉默就是一种说话?聂鲁达的诗歌,句句经典: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灯下父亲的影子,和消掉的岁月,必定会在下一个路口,被光阴再换一个模样,让我以他的情势,重现。还有几多年,我也将是暮年世界里的一个,诸多不睬解,不释怀的滋味也会逐一咀嚼。那时辰,我会知道吧。会知道老去的日子,或许不只是我们眼里的表象,就像时局。
沉默或者孤独的大年夜大都,也藏着很多深远的无奈。看似单调静止,却內含浓墨重彩,如一道迷幻的虹,在内心惊心动魄着。“没有你,我白天空虚,晚上哀伤”,是意大年夜利总理贝鲁科尼谱写的歌词,这位曾经的低吟歌手,把此诗献给自己的爱人。暗夜里,听着他的歌,我觉得是最深情最悲凉的诗句。所有的生命终将老去,只想自己有一天,老得更安静安然安静一些。
更理性包容一些。就像慢慢走在路上的人们,脚下谨慎翼翼,眼中万里无云……。
- « 上一篇:想你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 下一篇:故乡的自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