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枝头上的一只鸣蝉

蝉在窗外悠长的鸣叫,既远且近。那是二十年前的蝉声。对我而言,姜玛丽那缠绵、激越、永无止息的天籁,是我多年前不慎走掉的夏天和村庄。

记忆中的村庄恬静安详,很多的往事定格成“若何不向深山里,坐拥闲云过一生”的闲适安然。蝉在遥远的村庄里欢乐,唤醒酣眠的耳朵。

丝毫不管炎炎夏日里人们的烦躁与不耐。它们长时候地一动不动,趴在浓浓的绿荫里怀抱着我的童年歌唱生命的光辉。长风剪不断。

还在树枝间。从树下颠末,你看不见它的暗藏,唯有古典的意境在心头铺展蔓延,那流淌的诗意,是陆游的“蝉鸣柳声相续”,又或是毛文锡的“暮蝉声里落斜阳”。

蝉是中国古典的乡村的产物。姜武玦爱姜玛丽印象里,高栖枝头浩歌天下的小小尤物。

涵盖了国人对于自然、宇宙、人道和人生的诸多观点。可以说,它是人们精力世界的物化。自然是最伟大的一本书,歌德说。

在它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艰深的消息。在人们无比艰深的灵魂里,大自然的阵阵蝉声,有着博大而丰富的世界,每一声。

都高蹈着人生的气度。古往今来,有人赞其高洁,有人咏其悠然,有人怜其凄婉,有人想其短暂,姜武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时,蝉是乡土情结的代言人。乡愁是中国文化之根,当蝉声渐稀渐凉传达出秋的信息,在冷落清秋时节,就极易引发起游子记念故土的悠悠情思。此时。

这蝉声如此孤单凄清,以前在故乡,好像从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置身于茫茫人海攘攘红尘,不论流落了多久,又走到了何方。

那些滔滔无涯之事,都分付给了一声似曾相识来自故乡的蝉鸣。忽然,所有与故乡有关的风物在异地一一复活。隔着广漠的时空,开端想念每一个路过的夏天。

想念隐身于岁月深处的老屋、石磨、篱笆、炊烟和瓦蓝瓦蓝的偶尔有鸟掠过的天空。深切蝉声,其实也是深切故乡。于是。

蝉声有了温度,有了长度,有了重量。但,从甚么时辰起,我们把村庄丢了,把蝉声丢了,也把自己也丢了。脚下的城市,奔忙的城市。

虽信美而终非吾土呵。离乡背井托身闹市的现代人不禁满面含羞,把一颗争逐的心低到尘埃里,“我们到底要怎样的糊口,怎样的自己。

” 光阴远去。村庄远去。再也找不到童年的井,童年的桥,童年的土路,童年的蒲公英,童年的和火伴一起寻找蝉蜕的夏天的傍晚。俱往矣。

唯一不变的是蝉鸣。就在村庄之上,就在山林之上,就在曾经涟漪层层水声潺潺不知起于何方又将奔向何处的河流之上。《礼记》说。

水曰清涤。蝉声亦然。蝉者,禅也。听蝉,也是在听自己。蝉声起伏,总会带给我们至深至大的遥想,纵使我们的世界落木无边、风雪载途,也能荡涤心中储蓄堆集的尘埃。

忽略人生中的冷漠苦楚,把喜怒哀乐功利贪欲轻轻放下,包容千里风霜,拥抱万里秋色,精力得以皈依,得以回籍。悠悠蝉鸣。

声声中听。知否,知否,我遥远的故乡,我是你枝头上的一只鸣蝉,每逢夏至秋来,响一片久违的乡音。——倾城于泊心斋。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