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静坐窗台,看往,雨淅淅沥沥,摇摆着树。几片落叶,姜玛丽被风掖走。凝睇,却发现雨的柔美,不似光,刺眼;亦不似火,热烈。如水,柔美。因而不能急切,需要静下来,专心往聆听。喜欢一个人靠在窗台,凝睇雨的飘零,更爱听雨的声音。
柔柔而有韵味。听雨,古已有之。人们习惯在雨天,静下心往思虑。姜武玦爱姜玛丽人生的沉浮,糊口的真谛,往往在听雨的过程中催生。然而,文人骚人,听雨,实是在听一种来自心底最深处的呼喊。如雨滴般的跳动,更多的是愁闷悲苦之态。
唐朝诗人尚能在《中秋旅怀》中写道:“看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这是一种愁闷的心理。阔别他乡,独自一人,行步于山间小道,那种思乡的愁闷,似决堤的水,一泻而开。西风劲来,姜武玦人立亭中,听雨的跳动,放佛听到远方亲人的心跳。
持久而深刻,细腻而丰韵。与尚能不同,韦应物听雨听得乃是一种人生的思虑。“山馆夜听雨,秋猿独叫群。”夜深人静,诗人孤枕难眠,一个人盘桓在山馆里,专心往感受雨带给他的一切。此时已经是秋季,一只孤独的猿,在山林间凄声地叫着,正如诗人本身,找不到回宿,像雨一样细数家乡的泪痕,令人发颤。因而,听雨,已成了一种心灵的结。是范仲淹往国怀乡般的忧闷。
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愁闷,还是李清照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撕心裂肺?因而,人们的泪水,像雨一样,断断续续。想找树或风寄托,却一晃而过,不能持久。雨,便渐渐成为心灵的共叫。她或蒙蒙细细,或滂湃如珠,进土的那一刻,有一种回宿的感觉。如许,雨便成了心中的爱物。唐朝诗人李群玉一样爱听雨,他在《春冷》中写道:“闷斟壶酒热。
愁听雨声眠。”诗人一个人斟着闷酒取热,因为他的心是冰凉的,酒醉木榻,难以成眠,心中想的是光阴匆匆而往,想得是路途的坎坎坷坷。明日何往何从,心中不知,愁随雨生,唯有静听雨声,似一曲愁远的曲子,渐渐沁进心扉。然而李君毕竟是逗留在小空间。最喜宋末诗人蒋捷的那首《虞佳丽?听雨》: 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丁壮听雨客船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的意象交织在一路,这是一种“少年听雨”时春风逸荡的欢乐情怀。而诗人转而以“客船”为中间,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的冷色调,表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浪的起伏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
诗人已经是双鬓斑白,百里挑一,这类冷寂的画面足以让人为之发颤,替之动情。此时的诗人历尽纷乱后身心憔悴而枯槁。“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是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却似聚积已久的火山,随时爆发。诗人真已疲惫,一切的悲欢离合都融进在阶前的雨中,听雨乃是在听人生的起落,生命的呼吸。因而,我也喜欢上听雨。必须是一个人,最好在夜里。
静静地,专心往感受。放眼看往,那开阔的视野,仿佛听见长江上白帆翻腾,或是黄鹤楼的深叫。如道边的树,淅淅沥沥抖动,一只孤独的鹭在树间翻飞,那搏击长空的翅膀,宛如两把剪刀,劈开一道白色的波纹。听雨,已成为我下雨天最钟意的事了,不为别的,只为听听故乡的脉动,那似乱非乱的频率,正像窗外的雨,点点滴滴进心田。
- « 上一篇:那时,不要再绕开阳光走
- 下一篇:周杰伦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