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如歌,山如画,烟雨醉江南
一说起江南景色之美,我的脑里不由自主的浮起许许多多这样的斑斓佳句,如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好美的诗情画意,轻轻地吟读着,闭上双眼仿佛就可以看见那江南的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见那春光水碧,绿波粼粼,姜武玦看见那霞光映照下的如火江花,像一簇簇、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将风中微漾的江水衬得更加的碧绿;这样秀美如画的江熏风景,能不让人回忆吗?江南的美,还因为她的烟雨迷离,那一份朦昏黄胧的凄美之境,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恩怨情仇在其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最恨莫过于偏安江南一隅,沉缅于风花雪月酒色词赋的唐后主,才有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悲叹!或许,这正是因为江南这如梦的人间仙境,姜武玦爱姜玛丽在这柳絮如烟的江上,在雁飞残月的环境,才吟出这么多斑斓的人胜,在这里到处都有温庭筠笔下的或恬笑,或轻愁,或深思,或哀怨的才女佳人,不知何时就在某一个地方咏出一个愁绪满怀意志不得的男人,他那难于向往的落寞和哀叹,引人无穷感慨……水如歌,山如画,江南就是江南,在哪里都不掉其韵味。西湖的水是那么的安好,那么的韵律无穷,煦和的轻风拂过,扬起柳絮乱舞,那低垂的翠柳将静谧的水扰起一圈圈的涟漪,鱼跃翻花,姜玛丽鸳鸯嬉水,雀鸣枝头。
仿佛天上人间: “黄梅雨季,是穿薄裳,轻开窗,享受室内的干爽与窗外的清凉; 芭蕉绿了,桅子花开了,品味粽子的香甜软糯,口颊留香; 是细数江南绵长的细雨,嘀嘀嗒嗒,在心头沁成一汪水潭。黄梅雨季,是城南幽长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摇曳着花布裙,款款而来的阿妹?是清明小桥下的流水淙淙;白墙黛瓦、绿色星田,全都在山中的雾霭里氤氲心事; 唯有那耕牛,渐渐吞吞踱着步,做着主角; 是雨打杨梅,落了一地,红的果,绿的叶,挨挨挤挤的,和大地诉说着雨季来了……” 涵涵的这篇散文诗《黄梅雨季》,以一种水墨山水的手法去写,层层递进,片片剥开,远远望去朦昏黄胧,好一幅烟雨江南的斑斓写意:绵绵斜飞的黄梅雨,轻轻地打在翠绿的芭蕉叶上,“嘀嘀嗒嗒,在心头沁成一汪水潭”,幽长的雨巷,执伞走在雨中的花裙啊妹,与流水小桥、白墙黛瓦、绿色星田,以及一头慢吞吞的老黄牛相映衬成一幅富有动感的水墨画……文章情景交融。
曲调委宛,典雅,抒怀柔美,文与意、画与曲结合完美,非常富有诗意的浪漫。读着涵涵的这篇小文,我忽然想起一首歌《太湖美》,如诗的文,缱绻的曲,配合着这篇散文诗,读来文字蕴藉含蓄、珠圆玉润,语言词意境深,客观景象与涵涵的创作灵感妙合无垠。采取“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的写法,有意无意,语浅情深,有余不尽,神韵悠长的表现手段,使这篇小品文具有诗歌般活动的气韵与品格。看得出笔者的文章善于摅思说理,在意隐在文中,追求文以达意,用一种近似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技巧充分表达,清晰地抒发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出格是文章的结束语,将辞意引向绵长。总的来讲,这篇小品文在写法上,以物托人,情景交融,将自己的创作意图隐在富有诗意的抒发中,笔者借助描画景物,人与物相互交融,形象生动,含蓄委宛,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富助力。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